社區健康服務內容至少包括有醫療(medical care)服務、保健(preventive care)服務及照護[long-term or custodial care;照顧、支持及保護]服務。人類對健康服務的認識乃先循醫療,再有保健,最後才是照護[照顧、支持及保護]。

        人類自古而來面臨生存、發展之問題眾多,大致可歸為生活及健康兩大要項。生活中有健康成份,健康中亦有生活成份。其中,有關健康問題處理至少包括了相關之醫療、保健、以及照顧、支持及保護[照護]之安排。

       欲解決多人之生存發展或生活健康問題,本須一體解決,恐難單打獨鬥。故此,從漁獵、畜牧、農耕及工商時代之發展軌跡來看,人類即須以結『群』之方式因應,其所表現之合集可為家庭、家族、家戶、聚落、鄰里、城鎮、都會,乃至國家等,無一不是結『群』之組合。所以,數千年前即興起有結群組合之社群(community)概念。只要是人群聚集之聚落、鄰里、城鎮、都會等,或特定標的所劃定之人口群(如生活圈、學區、商圈、園區;或是造鎮、屯墾區等),皆為社群(community)之表現,因此,無論東西方之史前原生原始社會,至歷史文明發展脈絡,均呈現『社群(community)』之雛型,而『社群community』本以人為主體,其所座落、停駐、紮居之地區或場點地區或場點僅為客體。未來本院健康服務社群之範疇不外乎新北市之新莊、五股、泰山、樹林及桃園市龜山地區等,其所需之健康服務自須包括醫療、保健、以及照護之服務。

         健康之服務始自健康問題之嘗試解決或改善,此即為醫療;再則健康問題防微杜漸,此即為保健,繼而是醫療與保健難竟其功之照顧、支持及保護[照護],故本部即開創此名。

        人類對健康(health)之認識至少已有四千年之久,而醫療(medicine)意識則有2600s年;疾病意識始自五百年前;護理意識始自1850s;保健意識之始自上個世紀(1910s);慢性病意識始自1920s。健康之定位始自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1948)。1960s年起健康漸朝向功能(functioning)及失能(disability)。1970s年代起,罹病問題之重心已趨向其後果(consequence, even sequelae),非止於病程,即罹病之衝擊或剝奪結果甚於罹病之急慢性病問題本身。1970s之年代強調功能、失能及健康之照顧、支持及保護之照護[long-term (custodial) care]之概念思維於焉成型。1980s年代起,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正式強調健康之重心為生活活動(ADLs)。接著,在醫療及保健具瓶頸或侷限之下,健康問題之因應勢必另外依循基本之照護(照顧、支持及保護)。照護相關人事務時地串聯之運作模式、操作、體制、平台、窗口、網絡等亦逐次發展。

        初時,健康服務始自醫療,再而保健,再是照護。從醫療院所為據點,再外展、走向社群(community, 社區化),並發展出網絡,以落實各階段之預防保健自可發展成共照網絡。長期照護之發展始自健康醫療服務之侷限性及階段性後接續之照顧迄今,僅近半個世紀左右,其社區之網絡自須重視。

        本部社區保健乃以社群(區)健康大眾的層面來著手,非只從醫療院所中由病人個人(individual-based)的層面來著手,即1960s起之疾病預防保健之「三段五級」框架出發,學習四全(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照顧模式及結合生物-心智-靈性-社會等各個層面的健康服務(包括看病、就醫、保健等)模式。本部服務內容規劃主要包括健康保健衛生教育、健康篩檢、預防醫學、社群(區)服務。自2017年起成立「社區保健暨長期照護委員會」,從事本社區之「醫療服務」、「疾病管理」、「保健服務」、「健康管理」、「轉診」、「出院準備」及「長期照護」等安排或從事,共同推展業務,整合院內資源,服務社區,辦理社區健康促進活動、醫療公衛群及相關關懷點(站)、急慢性疾病狀況之因應、處置、追蹤、管理等,如三高之監測、癌症篩檢、社區健康管理、甚至社區健康營造。21世紀到來,更貼近新世紀之思維與作法者,預防保健從掌握介入疾病風險本位以減少其衝擊,漸趨往掌握介入失能風險本位以延緩其失能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