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型黃斑部病變

文/輔大醫院眼科部 鍾雨潔醫師

黃斑部是視網膜的一部分,位於視網膜的正中央,與我們的中心視力以及色覺息息相關。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造成50歲以上老年人中心視力嚴重減退的最重要原因,在台灣不同地區的研究(北投,馬祖,石牌),皆顯示視力減退的發生率隨年齡上升而逐漸增加,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年性的黃斑部病變。本篇文章將會介紹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分類、症狀、危險因子、相關眼科檢查及治療等等。

正常黃斑部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可分為兩種,其一為佔85-90%的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它是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的萎縮退化,通常對視力影響較小;其二為佔10-15%的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這是因為脈絡膜層長出新生血管,進一步導致視網膜各層的破壞,形成視網膜出血、黃斑部水腫、玻璃體出血、視網膜結疤拉扯等等,容易造成嚴重的視力下降。另有一變易型的多足性脈絡膜血管病變,在亞洲人最為常見,也是和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一樣,會造成視力嚴重的減退。

早期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晚期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症狀包含視力模糊、視覺影像扭曲、和視覺中心暗影等。自我檢查時可用阿姆斯勒方格表置於閱讀時常用的距離,並配戴閱讀用眼鏡,一次用一眼凝視方格紙中央黑點,並注意是否有扭曲、暗影等變化。

阿姆斯勒方格紙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吸煙、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和家族史。因此要預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我們首先應該要戒煙或避免二手煙,並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及均衡的飲食。另外,若已是中晚期黃斑部病變的病人,攝取適量的抗氧化劑、維生素及葉黃素也可以減緩疾病的進展。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基本檢查包括量測視力、眼底鏡檢查及眼底照相。進階檢查包含光學同調性眼底斷層掃描(OCT)及螢光眼底血管攝影(FAG)、循血綠眼底血管攝影(ICG)等等。光學同調性眼底斷層掃描(OCT)是非侵入式的檢查,可偵測眼底各層的新生血管、黃斑部積水、水腫、及其他結構上的變異情形。螢光眼底血管攝影(FAG)及循血綠眼底血管攝影(ICG)是侵入式的檢查,是由手臂注入螢光劑或循血綠顯影劑,再由眼底相機照出黃斑部及血管的變異情形,可作為醫師診斷及後續治療的參考輔助。兩種血管攝影的差別在於其顯影之血管層次有所不同。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包含局部的視網膜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治療以及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藥物(anti-VEGF)等。眼內注射藥物是目前為止,治療效果最好的方式。大約有九成的病人視力可以維持穩定,甚至有三到四成的病人視力會進步。目前已有數種不同的新生血管抑制藥物,施打之後依藥物的療效及個人反應不同,約1-2個月需注射一次並追蹤效果。新生血管抑制藥物治療每次約需數千至數萬元不等,而健保局對於新生血管抑制藥物也有制定相關之給付標準,符合標準之患者可以接受三至七次之治療,將大大減少患者之經濟負擔。 總而言之,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老年人視力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自我預防及檢查是重要的,一旦有症狀,則建議至醫院檢查。若需要接受治療,治療後也需按醫囑定期回診持續追蹤,以期達到最佳的效果。

輔大醫院眼科部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