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扁平足

一、扁平足 (Flat Foot)的定義及盛行率

        扁平足(Flat Foot)俗稱「鴨母蹄」,一般指低足弓或無足弓 。扁平足的盛行率受年齡、性別及體重三個因素影響。3-6歲的兒童,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減少。

二、扁平足的分類

       臨床常分為柔軟性扁平足與病理性或稱僵硬性扁平足兩種 。

三、 扁平足的成因

1. 先天因素:

(1) 先天性跗骨黏合或附生舟狀骨:先天有跗骨黏合的現象,會造成僵硬型扁平足。
(2) 先天性韌帶鬆弛:先天有全身韌帶鬆弛的現象,此種現象不限於足部,在足部以外的關節也會發生。
(3) 遺傳:扁平足的父母,較有可能生出扁平足子女。
(4) 性別:國外男生多於女生;國內女生多於男生。

2. 後天因素:

(1)足部太早承重:未滿10個月之幼兒使用螃蟹車或學步車,讓足部還在不穩定狀態便開始承受重量,以致足弓發育遲緩。
(2)肌肉韌帶無力:幼兒型扁平足大部份屬小腿肌肉無力,促使足弓塌陷扁平。
(3) 發展遲緩或其他之骨骼神經病變:發展遲緩或患有其他神經病變,會使足弓發育延緩。
(4) 錯誤姿勢:長時間處在跪坐的姿勢玩玩具、看電視,會造成足弓發展受阻與 X 型腿的產生。
(5) 肥胖:體重過重會使足部的壓力增加 ,愈「胖」的小朋友 可能足弓會愈「扁」;在國外的文獻中也有提到類似的推測。但國內研究中發現,「胖」並不會影響足弓的高度 。也就是說愈「胖」的小朋友,足弓 不一定 愈「扁」。
(6) 穿鞋:「穿鞋」也可能是造成扁平足的原因之一。在國外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穿鞋子的小朋友比不穿鞋的小朋友更容易得到扁平足。而且穿著正式的包趾鞋比穿拖鞋、涼鞋得到扁平足到扁平足。而且穿著正式的包趾鞋比穿拖鞋、涼鞋得到扁平足的機會更高。這似乎意味著六歲以前的小朋友應盡量打赤腳的機會更高。這似乎意味著六歲以前的小朋友應盡量打赤腳(尤其在家裏),即使外出也應盡量穿著拖鞋或涼鞋。(尤其在家裏),即使外出也應盡量穿著拖鞋或涼鞋。

四、 治療介入

1.一般幼兒扁平足不需做任何治療,只需觀察追蹤即可;兒童扁平的足弓會在5-7歲逐漸恢復,最晚在10歲之前皆會自然形成。不過,仍有5~10%的孩子為扁平足,無法自然恢復 ;因此家長可在幼兒二至八歲足弓發育時期,注意小朋友的足部發展,避免錯誤的姿勢產生與加強足部運動來誘發足弓之發育

2.扁平足有合併足外翻:可給予特製醫療鞋墊來支撐足弓,讓足部維持在一個正確的位置發育,避免發育上的異常。

3.手術處理:若有嚴重變形或其他先天性骨骼融合等問題,可請教專業的小兒骨科醫師,來評估手術之必要性

五、 加強足部力量之運動

1. 赤足在沙地或有坡度之草地上走路、跑步。(時間勿過長)
2. 玩跳繩、踢足球、跳格子、老鷹抓小雞等遊戲,藉由活動與遊戲來誘發足部的發育
3. 用腳跟走路(學企鵝走路 ),訓練孩子下肢肌力,誘發足弓之形成。
4. 用腳趾撿拾珠子 (如下圖)、扯動毛巾、小紙團、鉛筆,可訓練孩子足部肌肉的肌力、肌耐力。

輔大醫院復健科    物理治療組